一、三国演义中出现的群雄有哪些人

1、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此后袁术**荒*,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2、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191年),字文节,颍川郡(治今河南省禹县)人。东汉末年的诸侯,冀州牧。

韩馥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参与者。韩馥与袁绍也曾经有意立刘虞为皇帝。

当时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于是袁绍便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之后张邈与袁绍的使者见面,韩馥以为是要来**自己的,于是在厕所中以刻书用的小刀**。

3、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zhòu,古同“胄”),字公绪,东汉末年陈留郡人。

1***孔伷曾被董卓任命为豫州刺史,同时也是起兵讨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攻杀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个豫州刺史孙坚。正史中孔伷的事迹较少,只《英雄记》提到他“清谈高论,嘘枯吹生”。

4、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192),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汉末群雄之一,*至侍中、兖州刺史。

5、河内郡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中国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兖州泰山郡(位于当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北方)人,*至河内郡太守.起初,在大将军何进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何进去世后,受拜为河内郡太守.董卓执政时,与各地群雄,同时起兵来讨伐董卓.*后,因妹夫胡母班的亲属和曹操的联手**,而离世.在纪传体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中,皆有叙述到相关事迹;但是,没像其他群雄一样,拥有个人传记.

*宦生涯仕于何进年轻时的王匡与当时清流派名士蔡邕的交情十分良好.本身不吝啬财物,热衷地将金钱大量地施舍他人.因为这些事迹而使他**天下.中平年间,王匡被大将军何进任用,担任大将军府掾.当时何进有意诛灭宦*,在**其妹何太后支持他后,于光熹元年(1***)征召许多名豪杰一同招兵买马,做好歼灭宦*的准备.因此,属于何进部属的王匡为了执行他的命令,返回家乡兖州泰山郡征兵.他成功征召五百名强健的弓箭手,并且运往位于西边的京师洛阳,准备在起事时使用.然而,在同年八月戊辰日(9月22日),以张让为首等多名宦*抢先**何进,使得整体计划化成泡影.王匡知道消息后有意躲避家乡.不久,袁绍再度联合大家讨伐宦*,使得王匡决定与袁绍等人联手.*后,以袁绍、王匡为首的人马率军进入承明堂,顺利地除掉中常侍高望等二名宦*,以及其他宦*.政变发生后,王匡返回故乡观察时事,不久受朝廷的征召,成为河内郡太守.

6、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195年),字孟卓,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县)人。东汉末年陈留太守,汉末群雄之一,曾参与讨伐董卓。在汴水之战后归附曹操。此前因为与袁绍有隙,又曾与吕布交往,袁绍几次叫曹操杀张邈,但曹操都未听从,跟张邈更为亲近。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带兵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叛曹迎吕布为兖州牧。后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跟随吕布投奔刘备,全家及弟弟张超都被曹操杀于雍丘。张邈在向袁术借兵的路上,被部下**。

7、东郡太守乔瑁

桥瑁(?-190年),东汉末*吏。字元伟,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曾任兖州刺史,后为东郡太守。初平元年(190),假作京城**书信,发檄文传至各镇诸侯,同袁术等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后因与刘岱不和,为岱**。

8、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袁绍堂兄。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初为长安令,出任山阳太守,参与征讨董卓联盟。后袁绍任以为扬州刺史,为袁术所败。

9、济北相鲍信

鲍信(151年-192年),字允诚(仅见《三国志通俗演义》,正史无记载),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东汉末年济北相,讨伐董卓的诸路人马之一。鲍信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阳时适逢董卓进京,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同意。后袁绍、曹操等人起兵对抗董卓,鲍信也起兵响应。后联盟破裂,鲍信劝戒曹操静观其变。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把曹操迎为兖州牧。在与黄巾军交战期间,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

10、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1]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11、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195年),表字不详,据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字孟高(另有说法认为他字景明,事实上张景明并不是张超,而是张导),东平寿张(今山东寿张)人,东汉末年的广陵太守,张邈之弟。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与兄张邈会同其他诸侯参加讨伐董卓同盟。张超推荐臧洪为诸侯同盟宣誓者。

兴平元年(194年)夏,曹操讨陶谦,远征徐州。张超、张邈和陈宫共谋推戴吕布为兖州牧,攻打曹操的根据地兖州。

兴平二年(195年)春,曹操回军,吕布渐渐处于劣势。同年八月,张超在兄长命令下保家族守雍丘笼城,曹操猛攻雍丘。十二月,雍丘陷落,张超被曹操斩杀。张邈、张超三族被灭。

12、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丹阳县(今安徽当涂东北)[1]人。汉末群雄之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剌史、议郎,*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

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尔后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晚年因战事上为曹操大败,徐州大半几乎遭兵祸所害,以致过度忧劳而逝,享年六十三岁。

13、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212年),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超、马休、马铁之父。

马腾身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格贤良忠厚,受到众人的尊敬。灵帝末年,被州郡署为军从事,掌领部众。因讨贼功,拜军司马,后迁偏将军。刺史耿鄙为叛军**,马腾与边章、韩遂等在凉州共同起事。

初平三年(192年),与韩遂共同率众前往长安,朝廷以马腾为征西将军,屯驻郿。

后拜征东将军,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共同率军连结种邵等想要诛杀李傕、郭汜,但为其所败,只得还凉州。不久被赦免,拜安狄将军。又与韩遂不和,互相**,马腾妻子都为其**。后被徵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屯槐里。

后听从张既建议入朝为卫尉。建安十六年(211年),其子马超起兵抗拒欲攻关右的曹操。次年,马腾与其二子皆为曹操**,夷灭三族。

14、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199年),字伯珪,辽西令支(治今河北迁安市)人,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势力被袁绍吞并。死后,袁绍斩下他的首级,送到许都彰功。

15、上*太守张杨

张杨(?-198年),字稚叔,云中(今山西原平县西南)人,汉末群雄之一。东汉末年宦*专权,他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此后一直留在上*攻打山贼。董卓封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叛乱而流落到河东,张杨带兵来到安邑,被封为安国将军、晋阳侯。建安元年,献帝返回洛阳,张杨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进围吕布。张杨素与吕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却因实力不足而办不到,于是出兵东市,遥为呼应。不久,其部将杨丑杀张杨以应曹操、致使曹操尽收其部众。

16、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东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1]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17、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汉末**军阀。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自己也居**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之称。袁绍初为司隶校尉,于初平元年(190年)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年)病死。